中國改革開放走過40年,取得的成就令無數發(fā)展中國家,甚至經濟出現疲態(tài)的歐洲、日本等國贊嘆。但是我們因清楚認識到,如今社會的結構、營商的環(huán)境、人的思想認識都發(fā)生巨大的變化。
制造設備是科技研發(fā)難啃的骨頭之一,以柔性化制造的C2M模式為例,C端的數據獲取容易,而解決M端的制造,是一件極其復雜的事情。高端的生產設備都來自國外,受技術限制,M端的生產設備,難以按C端的需求,進行調整正生產?,F實的說,從事高端制造設備,需要大量的資金和較長的周期,難以受到資本的眷顧。
浮躁是多數行業(yè)存在的心態(tài),極度浪漫主義思維從事社會生產,是國內多數人的想法。這里的極度浪漫主義思維,即是“少投入、賺快錢”。如近幾年出現的共享經濟,商家可以不考慮產品創(chuàng)造的價值,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包裝來獲得風投資金的進駐。
打趣地說,“貧窮”是中國人傳統(tǒng)特征。現實中的生活成本水漲船高,多數人傾向較少的投入,賺取足夠的資金來滿足生活所需。經濟急速發(fā)展的今天,有許多領域能夠讓人賺取塊錢。當多數人才轉向容易賺錢的行業(yè),玩起“一錘的買賣”,導致工業(yè)自動化行業(yè)對人才吸引力不足。
在德國有許多隱形冠軍企業(yè),產品涵蓋了整個工業(yè)。有許多是家族型企業(yè),幾代人做一種產品,將其性能發(fā)揮到極致,如按鈕、連接設備、金屬網等。正式眾多這種小而強的企業(yè),為工業(yè)4.0的實現,打下堅實的基礎。這是中國與德國制造業(yè)本質的不同。國內如今的社會生態(tài),難以讓多數人靜下心來,扎扎實實回歸到制造行業(yè)。